穿成年代文里的极品亲妈 - 穿成年代文里的极品亲妈 第367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当然,也有人认为就是因为房子是单位的,一旦辞职,房子就会被单位收回去,严格来说,房子不是个人的。
    所以“商品房”的诞生反响非常大,大家都在观望,坐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。
    这个结果在苏桃桃的意料之内,改革开放不单单指物质上的开放,还有人们思想觉悟的开放,一口吃不成胖子,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一步一步来。
    要知道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,这两年“下海”做买卖的人像是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冒出来。
    这些没有单位的人自然分不到房子,一家人被迫挤在狭小的筒子楼里,尤其是下乡回城的知青,没有单位接收只能和家里人挤。
    人活一辈子不外乎三餐一宿,吃饱穿暖不成问题,娶妻生子总要有个属于自已的窝吧,全家人挤在一个转身都困难的童子楼里,怎么结婚生子?
    人人都渴望有一个永远属于自已的房子。
    这年头资讯不发达,消息总是滞后。
    某家早年移居港城回来探亲的商人知道这个消息,马不停蹄带着亲戚去下定。
    如今他衣锦还乡,也准备回来投资做点生意,家里早已经住不开,他还打算买间老破大的平房先住着,等赚到更多的钱再建一栋房子。
    不曾想现在几万块就能在z市买一套一百多平的楼房,相比港城可要便宜太多了。
    而且还是低息分期付款,对于他这种需要钱来周转做生意的人最合适不过。
    他不仅自已买,还怂恿身边的亲人买。
    “港城那边十几年前就是这个购房模式,不过那边都是跟银行贷款,利率还不低,这边可以直接跟开发商分期付款,利息还这么低,可见是为了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的家庭着想,还是很良心的。
    有能力买的还是赶紧买吧,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,等现房出来就都要现款了。”港城商人有感而发。
    一水之隔,不过是隔着一个关卡的距离,却存在极大的信息差,两边放开程度有着天然之别。
    有人半信半疑:“你该不会是个托,拿了人家钱来套我们的吧?”
    “对啊对啊,没有房契在手,我心里怎么那么不踏实呢?”
    “就是,买房不给房契,等房款还完了才给,那都是几十年后的事了,谁知道是不是骗我们的五成首付款呢?我可不干这种傻事!”
    “可不是,这砖头水泥都还见着,房子还没影呢,就要我们给钱,我怎么看都像是骗子。”
    “就是就是……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这年头,沿海地区人们的反诈意识还挺强。
    商人笑了下:“佛渡有缘人,我话尽于此,钱在你们口袋里,你们爱买不买吧。”
    这年头也没有什么限购不限购,商人一口气给足了首付款,拿下楼层朝向最好的三套。
    跟着他来的亲人也有两个二话不说跟着买了。
    买的也是上下楼朝向最好的东边套。
    现场有苏桃桃的人和第三方律师负责合同细节,还要去房管局办证备案,虽然款项付清之前,个人手里只有购房合同,房产证不会给到个人,得抵押在房地产公司,但是看到房契下来,第一次买房的人还是心安很多。
    这一整个过程都有记者跟踪记录,采访购房者自然也不会少。
    第二天报道一出,z市首个商品房业主新鲜出炉。
    大家终于等到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出现,有能力和想法人开始蠢蠢欲动,噼里啪啦打自已的小算盘。
    第三天,不知道是哪位神通广大的记者,竟然把苏桃桃的背景扒了出来。
    包括她之前是南方某个基地的附属厂厂长,后来考上华清大学去了首都,现在学成归来,为推动改革开放出一份力。
    重点是,该报道详细报道了苏桃桃之前在“十年计划”中关于集资给职工建房的部分。
    也是这样的模式,只不过食品厂的资金流更大,可以让职工首付三成,按揭七成。
    第一期期房一经推出,早就全部认购完毕,目前是在建状态,已经建好了几层,据说等到明年年底,第一期的业主基本就可以收楼了!
    另外,采访中出现的所有领导都夸苏桃桃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。
    称她的出现直接拉动了他们县整体的经济发展,让他们县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脱贫,成为全省失业率最低,纳税额最多的第一个“富”县。
    采访到的所有职工,也都是在夸苏桃桃这个厂长的各种好,包括对妇女儿童、退伍军人、残疾人等其他弱势群体的特别照顾等等。
    此报道一出,全市哗然。
    发酵到第四天,前来购房的人直接挤爆了售楼部的大门……
    要知道,第一期仅仅推出几百个单位,也就是几栋楼,去晚了的话,很有可能什么都抢不到!
    ……
    苏桃桃把所有的事情处好便回了首都,苏文瀚和杜老头留下常驻z市。
    反正“四海一家”这边已经完全上了轨道,培养出来的人也都不错,平时有周铃兰和傅远航看着,也出不了什么乱子。
    相比“四海一家”这种小儿科,苏文瀚和杜老头更愿意去管房地产这个“大茶饭”。
    这样一来,正合苏桃桃的意。
    她主要是负责房屋设计这一块就行,建筑方面可以放手交给老高,销售和其他交给苏文瀚和杜老头。
    她这个甩手掌柜依旧深藏功与名。
    不过,她回来首都也并不是闲着。
    “四海一家”的连锁经营模式也该提上日程,是时候开分店了。
    她心心念念的小汽车年前必须拿下。
    还有她的宝贝尘尘,马上就要开学,高三生涯的第一天,她怎么也得亲临现场。
    林林总总,苏桃桃在首都也忙得够呛。
    傅工的科研成果也到了最重要的阶段,最近一个月只能回来两个周末。
    九月一号这一天,他也特意空了出来,准备和苏桃桃一起送儿子去上学。
    尘尘知道从爸爸口中知道这个消息,比第一天上幼儿园还要高兴。
    第一时间打电话跟他的好朋友陈子规分享。
    陈妈妈知道后,也第一时间通知陈爸爸,不管九月一号那天有多忙,都必须空出来,送子规去上学!
    陈爸爸纳闷得不行了,儿子是高三,又不是上大学,更不是第一天上高中,还要去送?
    虽然纳闷,可陈妈妈有令,陈爸爸莫敢不从。
    九月一号这一天,高三(1)班出现了两个由双方父母“护送”来上学的“小朋友”。
    这个场面,可比当初傅远航去上高中被围观炸裂多了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好吧好吧,留点悬念,我宣布,配得上全世界最好的尘尘和全世界最好的小叔叔的姑娘还没有出现,既然反对的声音更多,番外不写他们的感情线啦啦啦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另外:
    架空、架空、架空……
    重要的事情说无数遍,不要对标真实历史事件哈。
    我国第一个商品房诞生于一九八零年,当时候是港商投资在深圳兴建,差不多要五万块人民币一套。
    作为改革的先锋部队,深圳有着太多的“第一个”,而“房屋是商品”这个概念也是从深圳开始走向全国。
    文中建商品房的时间线其实差不多,但是银行承办“房屋抵押贷款”、“卖楼花”(也就是房屋预售)这件事要到八十年代末,第一次住房体制改革会议召开之后才发生,再到九十年代初才开始实施。
    苏桃桃提早把这件事摆上章程,早在食品厂提出集资建房时就出现,只不过文中承办贷款业务的是食品厂,现在是承建商,要早于银行发生,此时的银行还没有房地产信贷部呢。
    苏桃桃敢做这件事也是因为知道后面房价会坐直升飞机扶摇直上,就算发生断供,房子捞回自已手里也只会不断增值,怎么都不会是赔本买卖。
    抱歉抱歉,作者就是个话痨,越扯越远了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第529章 完结倒计时(2)
    高三开学的第一天,尘尘和陈子规继又双双成为了学校的话题人物。
    到了高三这个年纪,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成年,哪怕小一点的也已经十七岁,晚一点读书或者复读的,十九二十出头也有。
    从小学到高中,尘尘的年纪一直都是班里倒数第一,陈子规倒数第二。
    身高上也差不多,北方人的身高相对于南方人普遍都很高。
    班里一米七多一米八多的同学大有人在。
    不管身高还是年龄,一米六多的尘尘和陈子规依旧是班里最小的两只。
    关注尘尘和陈子规的群体和关注傅远航并不相同。
    傅远航英俊的外表,内敛又沉稳、介乎男孩和男人之间的那种气质,对于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来说,有着致命的吸引力。
    关键是他还爱打篮球,身上每一根肌肉线条都流畅又清晰,女同学的目光真的很难不被这样的男孩吸引。
    不管出多少汗,他的身上总是给人一种干干净净的感觉,永远的白衬衫和白球鞋。
    遇见他,你才会明白,原来,白月光这个词是这么来的。
    见了他,如果执迷不悟,一见会误终身。
    尘尘和陈子规总是傅远航身后的两根小尾巴,十次打球有八次都带在身边。
    所有知道傅远航的同学都知道他们,没有人不喜欢尘尘和陈子规这样漂亮又爱笑,还平易近人的小弟弟。
    偷看傅远航的女同学很多,但是敢主动跟他搭讪其实并不多
    但是大部分的学哥学姐见了尘尘和陈子规都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。
    班上好些是傅远航的同学,在尘尘被傅工“征用”之前,都和尘尘陈子规他们打过球。
    没想到这两个漂亮弟弟摇身一变,变成了自已的同班同学。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